学科介绍
“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
“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2010年获得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目前包括“传感技术及系统”、“物理电子学”、“电声技术与信号处理”、“集成电路及电子信息系统”四个学科方向。
1、传感技术及系统
学科主要以压电传感器、微惯性传感器等新型传感器及压电材料、压电复合材料、石英晶体材料等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基础及应用基础研究,下设2个研究方向:
① 微机械惯性传感技术及系统
研究方向涉及硅微机械气流式惯性传感器、压电传感器敏感元件的设计、数值模拟、芯片制作、微弱信号的检测与处理、敏感元件和读出电路的系统集成等。硅微机械气流式惯性传感器,无固体质量块,抗高过载,成本低,研究水平均属于国内领先。研究成果主要用于机器人、无人机、可穿戴设备等运动载体的姿态检测控制。
② 压电复合材料及换能器
研究方向包括陶瓷/聚合物压电复合材料及其换能器的设计、加工及制作,重点研究1-3型压电复合材料的配制和成型工艺,压电复合材料宽频带换能器的设计、加工技术和信号检测等。研究成果主要应用于超声无损检测及超声成像等。
2、物理电子学
学科方向主要在量子电子学和信息科学技术领域进行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下设3个研究方向:
①低维系统电子态理论及应用(超导电子学在量子计算中的应用)
研究领域包括:(a)研究Berry几何相位改善量子计算中的容错性。特别是利用超导模型进行研究;(b)弱电信号在智能模式识别、图像处理技术等领域的应用;(c)重金属(碲化物)团簇系统的物理电子性质。
②纳米光电转换器件及材料
研究领域包括:(a)纳米光电转换器件的物理原理、制作工艺与性能测试;(b)纳米光电材料的制备工艺、结构表征、光物理性质、电荷输运性质等。
③信息显示技术与器件
研究领域包括智能模式识别、图像处理技术,特别是在颜色视觉特性及相似性度量、图像滤波方法、基于BP神经网络的图像模糊分类及处理等领域的应用。
3、电声技术与信号处理
本学科方向主要涉及声信号和电信号相互转换的原理、技术、声信号的采集、存储、处理、传输、通信、测量及利用等。下设2个研究方向:
①声音信号识别、定位及信号探测现代技术
声音信号及其他信号(如电磁场及光信号)的检测、识别、定位。该研究方向主要包括:(a)声音信号识别;(b)声阵列传感器声源定位;(c)多信号同步探测及智能处理;
②超声、水声检测及信号处理技术
超声、水声技术主要研究声信号在不同介质中的产生、传播、接收、探测、通信等。主要包括:(a)超声的产生、检测和传播特性的研究;(b)水声通信和探测;(c)新型固态传感器;
4、集成电路及电子信息系统
本学科方向主要对电子信息领域内的电路与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制造等理论、技术和方法进行研究,涉及现代电路理论、信号与图像处理、现代电子技术(EDA、DSP、SOPC)、现代电子测量、生物医学工程、神经网络等领域。下设2个主要研究方向:
①集成电路及专用电子系统设计
该方向主要包括:(a)集成电路设计:涉及信号采集电路、模拟/数字信号接口电路、数字处理芯片、无线传感网络控制单元、智能化医疗电子产品等相关电路与系统的设计、测试与开发等。(b) 应用电子电路与系统:涉及智能信息处理系统、人工智能及自动检测系统、嵌入式系统等的集成技术的应用性研究。
②电路可靠性及信息处理技术
该方向主要包括:(a) 集成电路与电子系统的可靠性理论、可靠性设计及实现方法研究;(b)信息处理与传输:涉及信号采集与处理、现代通信传输理论与网络数据技术研究。
本学科现有专任教师56人,其中教授(研究员)15人、副教授(副研究员)25人,中职16人,具有博士学位36人,硕士生导师22人(含博士生导师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北京市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人,北京市教委骨干教师等称号6 人,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1个。
拥有传感技术研究中心、现代测控技术实验室、电磁信息技术与煤层气开放实验室、理综实验室、海洋信息与科学计算联合实验室、科学计算与研究生教育实验室及大学物理实验室等7个实验室。其中传感技术研究中心为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现代测控技术实验室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传感技术研究中心是中国电子学会敏感技术分会挂靠单位,亦是总装备部军工定点配套、并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和军工保密认证的单位,已建立传感器及材料的设计、加工、制作及测试的良好实验条件,拥有传感器设计仿真实验室、传感器性能测试实验室、材料制备实验室、压电性能测试实验室及力学分析实验室,仪器设备固定资产近4916万元,形成了国内独具特色的传感器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的基地。
主要承担国家“863”高科技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防预研及军工配套项目、北京市教委科研计划项目等。研究成果在航天、兵器、舰船、交通,矿井、医疗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并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等省部级奖18项,申请和获得国内外发明专利38项,出版论著5部,发表SCI、EI及核心期刊等论文250余篇。培养硕士 157名(近五年毕业59名),并与信息产业部电子第12研究所及北京邮电大学联合培养博士19名 。研究生就业率100%,就业行业涵盖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制造业、金融业、交通运输、教育及科研院所等领域,如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中芯国际、北京银行、工商银行数据中心、北京市新技术应用研究所、市属高校及中小学等企事业单位。博士生深造率逐年递增,学生博士录取院校包含北京理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学院就业质量稳步提升。